送别得书字鉴赏_李叔同送别详细赏析和讲解
mm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闭厅,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竖态胡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小编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余拦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慧带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带碧拦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蠢胡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小编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送别 歌曲介绍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悔运野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小编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悄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小编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小编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碧喊>>,则是小编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以下由Van添加>
一、丰子恺版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有人说此书在1921年出版,是错误的。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之人可能是编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
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曾发生个别错讹。"一觚浊酒"之"觚",有"瓢"、"壶"、"杯"、"樽"等几种误植。"觚"与"瓢"字形相近,可能在传抄过程中被错认。但"觚"为古人盛酒的器具,"瓢"为农人从水缸舀水或者从面缸取面的器具,岂能混淆和替代。"壶"与"觚"(音孤)音接近,"觚"变为"壶",当是传唱过程中听差所致。而"杯"、"樽"之讹传,传唱者记忆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林海音版和丰子恺版差别较大。有人认为这是林海音记忆错误或者对原词记忆不全,以杜撰填充。对此说法小编不以为然。以林海音对童年往事的记忆能力,她断不会忘记她一生都非常喜爱的<<送别>>这首歌的歌词。小编以为,林海音版的<<送别>>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曾经作为林海音在北京读书的那所小学在毕业典礼唱的仪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把它称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小编想是这样的,那所小学采用<<送别>>作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但鉴于李叔同原词中"一觚浊酒尽余欢"等句不适合儿童唱,就加以修改了。小编只对"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中的"来"字有所怀疑,从意思上说此处用"还"似更为贴切,也避免和后面的"来"重复。而网上传抄本,也确有将"问君此去几时来"写为"问君此去几时还"的。
三、电影<<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影片在出现<<送别>>一歌时,没有字幕,小编记录的两段歌词是: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小编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 "。由于电影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但不能不说,这个版本并不好。
三、陈哲甫增续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年后居天津。陈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续词中"此情谁与语",也有写为"此情与谁语"的。两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见过<<仁声歌集>>原书者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此情谁与予"。另外,有些文章将"把袂牵衣"写为"把裤牵衣"、"把袖牵衣",显然不对。
陈哲甫的续词也不坏,但似乎写的是男女分别、儿女情肠,不如李叔同原词意义宽广。
四、佚名续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有不少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小编分析,这也是一个续作。这段词突改第一段词意象联想、情景结合的风格,对光阴易逝、悲欢离合发表议论,味同嚼蜡,所作议论实际上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它也不上口,几乎无法歌唱。因而小编判断它不是李叔同手笔。从根本上说,<<送别>>原词内容完整,有始有终,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段歌词,那也是续貂之为。
这个版本的<<送别>>似乎是从港台传来。小编在网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国中八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查一年级国文科"试卷,将它作为阅读测验题。香港也有文章认为它是李叔同<<送别>>全词。
五、丰子恺家庭版
有人回忆,丰子恺晚年见后辈学唱<<送别>>,觉得新时代的儿童应当唱朝气蓬勃的歌曲,于是重填了<<送别>>歌词,并改题为<<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盈磊小常识的粉丝们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这个歌词只是在形式上与<<送别>>相仿,构不成<<送别>>的演绎版本。这里仅仅将其作为<<送别>>传播史上的一个花絮加以介绍。
<以上由Van添加>
李叔同 的 送别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编辑本段]犬童球溪的<<旅愁>>
旅愁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
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
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歌词:犬童球溪,翻译:李叔同。
[编辑本段]诗词介绍
诗词介绍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①,
问君何所之②。
君言不得意,
归卧③南山陲④。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注解】
①饮君酒:劝君喝酒。
②何所之:去哪里。
③归卧:隐居。
④南山陲:终南山边。
【韵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
敢问你要到哪里去?
你说人生之事不如意,
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
只管去吧,小编不再多问,
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简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小编不再苦苦询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送别】
作者不明称为:无名氏。(隋末)
杨柳青青著①地垂, 杨花漫漫②搅天飞.
柳条折尽③花飞尽, 借问行人④归不归.
①著:(zhuB)接触,贴近。
②漫漫:遍布的样子
③柳条折尽:折柳条是古人表示送别的一种象征。"柳条折尽"表明思念至深,恋恋不舍。
④行人:出征的人。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送别 作者:席慕蓉
不是所有的梦 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 都来得及告诉你
疚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 他们说
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
小编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 小编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
错过今朝
今朝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余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 请
为小编珍重 尽管 他们说
世间种种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清-沈树荣
落叶枫林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 只今一片江头月,不照归舟照去舟。
歌曲- [送别]- 周传雄 ----专辑[恋人创世纪] 2009.4.7
不知道从何时起,小编们随着各种理由"离开", 于是开始面对各种生离死别。本来在一路以来,小编们并不是那么的在意,因为小编们正在开创,自以为的远大前程。直到有一天午夜梦回,突然感受到些许的孤单,回想起过去单纯的年代,如今一一离小编们而去,见得到面、 见不了面的,都已经物是人非...李叔同的"送别"于是在小编们脑中响起~
周传雄与陈信荣词曲创作合作十余载,2008年共同体会经历了属于这个年纪的生死离别。在死亡消息冲击的夜阑人静,回首成长纪录成长也向失去的告别,于是创作。
''长亭外 古道边
现在的你过的好吗
天之涯 旅人没有家
思念的夜伤感伴雨下''
激起催人泪下的伤情离别怀念情景.
歌词:
送别
词:陈信荣 曲:周传雄
车窗外 无声的雨一直下
弄湿了 记忆模糊的印象
那时候 小编们一心想占领天下
在季节的交替中不安的长大
长大了 小编们学会了张扬
率性的 不顾一切不一样
这些年 开始懂得孤单真叫人害怕
每当午夜梦回 把他乡变故乡
想要联络想要回到最单纯的那时候
谁来理解此刻慌乱的感受
小编们曾经那么交心那么的无话不说
时光冻结了 再也无法回头
长亭外 古道边
思念的夜伤感伴雨下
长亭外 各天涯
过去的你还记得吗
天之涯 万般都放下
酒入愁肠再无需牵挂